观摩省实验幼儿园大班耕读研学课程的研讨摘录
一、耕读苑的定位
讨论:你眼中的耕读苑
主持人:如果让你用一个关键词来定位你眼中的耕读苑,你会想到哪个词?大家可以七嘴八舌地说。
老师:自然,自主,自由,开心,探究
主持人:你们说了许多正向的词语,如开心、有趣、自然、自由、探索发现、挑战等,为什么能说这么多关键词?对,因为有亲身体验,每一次的感受、收获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一起来回顾耕读苑的定位。
耕读苑读不是儿童游乐场;不是果蔬基地;它是童本教育的“天地“课堂;它让童年与自然相连接,它让孩子感受生命的神奇与伟大,是童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耕读苑空间的划分
主持人:用“耕读教育”弥补“校园教育”的不足,为什么?
老师1:场地空间不一样,参与活动不一样,对孩子的挑战更大。
老师2:校园里认知多一些,在耕读园对孩子进行做人、生命教育,练习本领。
老师3:孩子到耕读苑见到牛,吃惊地说这么大
主持人:这让我们想到了张园长的一句话,一张纸再大,也画不下一头牛。
耕读苑的空间划分:
1.生活保障空间
2.农耕体验空间
3.动物饲养空间
4.田野游戏空间
5.研学实践空间
主持人:各空间有什么样的目的?蕴含了怎样的教育价值?在老师讨论后梳理总结如下:
1.农耕体验空间。
认识各种蔬菜、农作物;懂得食物来之不易,知道感恩;体验劳动的快乐;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2.研学实践空间。
大自然自有不教之教,自有不学之学。
在这个天地间,一切都是活教材。
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课程,孩子在跟自然的互动中学习,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株庄稼都是开展活教育的地方,是活教材的非常好的挖掘地。
3.动物饲养空间。
观察动物鸡宝宝的出生,摸鱼;培养孩子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动物的情感;对于动物的习性有更深的认知。
这里边蕴含教育价值,需要老师用我们的慧眼去善于观察发现教育契机。
4.生活保障空间。
自我服务整理能力的锻炼;出发前准备课程,对家长理念的传递,都是课程的抓手,是课程的一部分;幼小衔接之一生活准备;劳动技能锻炼;责任意识;好的优良传统――洒扫庭院。
5.田野游戏空间。
释放天性;锻炼体能;孩子间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语言发展;幼小衔接之一社会准备的体现。
把自然资源中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课程包含了五大领域在里面。
把孩子带进大自然的过程,也是老师走进孩子内心、走进教育的过程。
三、耕读苑里的故事
1.鸡子休蛋期。
2.爬坡的故事。
3.鹅蛋的故事。
主持人:在这些故事中,有交往、有合作、有语言表达;有科学探究、体能锻炼、胆量训练;有生活、有分享;有艺术欣赏与创造。
把食知、食趣、食理、食育、美育都融入,老师们要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
四、耕读课程的研讨
1.回忆描述你所了解的云湾。
2.播放云湾的视频。
发现云湾与耕读苑的不同(空间环境不同,季节不一样,节气不一样,需要准备的物质不一样,孩子年龄变化和能力的发展)与相同(都是天地课堂,研学活动,课程意识一样,教育价值一样)。
3.对大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一定要关注幼小衔接的四个准备: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
将其渗透在活动当中。
4.结合这些变化,十月底去研学开展怎样的课程?从活动名称、渗透领域、幼小衔接的哪些方面去思考。
第一轮分组讨论展示
第一组
生活课程:制作作息表,养成做事的计划性;洗袜子。
艺术课程:拓印;扎染;陶艺。
科学实践课程:幼小衔接方位知识渗透,分组绘制藏宝图,按方位寻宝。
第二组
社会、科学领域: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细化时间段,对应不同作息时间,为幼小衔接做心理准备。
语言领域:猜谜语,创编儿歌,说说各种农作物的营养价值。
科学领域:种子的收集,进行微种植,写生长日记,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特点,安全教育。
艺术领域:采集花草种子做书签。
第三组
生活课程:整理物品、床铺,自主选择床铺,自由商量讨论制定规则。
开展“我用目光牵着你”活动,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安全隐患。
体现幼小衔接中的社会准备。
主持人:三组分别将耕读苑研学课程从出发前、活动中、活动后进行梳理。
第二轮分组讨论展示
(一)出发前
幼儿方面
1.幼儿心理准备:绘画班牌“云湾我来了”
2.列物品清单
3.谈话:我要坚强独立
4.请邻班帮助照顾班级花草
5.设计车票
教师方面
1.开家长会,回顾与憧憬
2.物品准备
家长方面
1.家长心理准备,调整心态
2.准备东西,让孩子自己打包
(二)活动中
老师:收集资料,拍照,录视频,及时以图文形式把幼儿活动情况、价值理念反馈给家长。
做到闭住嘴,管住腿,睁大眼,让孩子自主游戏。
幼儿:绘画记录游戏过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主动探索,友好合作。
做好幼小衔接知识、习惯等的学习准备。
(三)活动后
1.反馈。
教师每天小结,活动反馈给家长。
2.分享。
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家长之间分享,发展语言表达,社会交往。
3.绘画。
云湾之旅,制作小绘本放语言区;云湾平面图,放数学区。
4.环境创设。
作品装订成册。
五、看往届大班的活动组织
六、关于研学活动的几件事
1.每周三课题日
2.“图说耕读”研学主题摄影展。
(11月)
3.研学活动案例评比。
(12月)
4.作品收集展示,环境创设。
主持人提出总要求
1.安全(观察、经验提升);
2.大胆放手(退位,闭住嘴、管住手、睁大眼);
3.捕捉精彩瞬间,记录反思。
主持人总结:经过研讨,我们明确了耕读苑定位,清楚了耕读苑空间划分,给孩子带来的教育价值,梳理了课程出发前、活动中、活动后要进行的准备,让我们带着课程意识、理念去组织本次活动,体现不教之教、不学之学的真谛,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用好大自然活教材,追随孩子,收获真课程、真孩子、真教育。
专家引领
吴主任:
1.把传统游戏和自然素材结合在一起,如抓石子、挑棍、勾筋
2.结合天气和节气(霜降),找霜,给孩子放大镜观察;根据温差,测量早中晚气温;晚上看星空、流云。
根据孩子们遇到、问到、提到的问题,随机生成课程。
3.做农事,贮藏方法的体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