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什么课程应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小学全部课程应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特别是体育、音乐、实践课程。
新课程标准的四点变化:
第一点,加强“体育与健康”,体育课时占总课时比例10%-11%。
占比超过英语科目。
第二点,加强幼小衔接,强调小学一二年级课程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第三点,强调学科实践,规定每学科拿出10%的课时开展实践活动。
第四点,改革艺术课程设置。
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学习解释:
活动化学习,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化,让学生成为探究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在体验和思考。
游戏化学习,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生活化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和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及游戏化教学
一、对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认识
在一次有关邮局的半日活动中,教师带全班30多个孩子到附近邮局参观。
邮局并不宽敞的大厅里堆放着不少纸盒,门外停着运送邮包的车子。
门厅里有正在寄包裹和寄邮件的顾客,邮局工作人员正在用电子秤称各种邮件。
教师只带着孩子看了一下门厅上方的邮局标志以及大厅里的一个邮箱,在邮局转了一圈就匆匆结束了参观活动。
回到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教师问:“你在邮局看到了什么?”在几个幼儿简单回应后,教师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邮局标志图及用纸盒制作的小邮箱,说:“我们出来开个邮局吧。
”于是,教师把“邮箱”粘贴到活动室的一个架子上。
接着,教师请每个孩子把从家中带来的一个信封、一张邮票放在桌上,并让幼儿把事先画好的一幅画塞进信封,然后教师为每人提供一张打印好幼儿园所在地地址的纸条,让幼儿粘贴在信封上,再贴上邮票。
中午散步时,教师再带幼儿到邮局把信投进邮箱中。
通过与带班教师交谈,我了解到,为了体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理念,教师花了大量心血组织这次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的邮局、家长的参与等周围的资源;在参观活动中生成了“邮局”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的机会;④将教学、生活、游戏联系在一起。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整个教育过程,就可以找出不少问题:参观邮局时还有哪些资源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参观内容还可以深入挖掘吗?开展邮局游戏时,孩子还能做些什么事,例如可以参与哪些筹备工作?如何拓展游戏内容?让孩子体验寄信过程有否更好的组织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寄一封类似的信,是否考虑过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是否无端地被增加了?组织这样的活动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周围资源?
也许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生活、游戏、教学的综合,纲要所倡导的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也并不是要教师把生活、游戏、教学简单地联系在一起。
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去发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实施幼儿园课程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
关于生活。
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幼儿园的、家庭的、社区的生活等,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主题,并有选择地将它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
由于生活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就越能体现幼儿园课程有机综合的特点。
关于游戏。
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经验和能力,使游戏成为幼儿自己的游戏,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一种极具价值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
关于综合。
综合就是要使不同学科内容产生有机联系,使它们不再处于割裂、分离的状态,从而形成一个产生教育影响的整体。
并非有联系就是综合,综合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教学活动已不再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分组活动、个别活动、区域活动等都是有效的活动组织形式。
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幼儿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参与学习过程。
基于此,我们大胆设想,将生活、游戏和教学融合起来,从生活、游戏中延伸教学,从生活、教学中产生游戏,让生活经验、教学内容为游戏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真正通过游戏形式展示生活的、教学的内容。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开始了实践探索。
(一)对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关系的重新认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区域活动是按五大领域划分、供幼JL小组或个别学习的活动,游戏活动则指角色游戏或创造性游戏活动。
因此,很多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时间表上有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之分,但我们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划分是有问题的,因为区域活动是从活动空间上所作的划分,而游戏活动则是按活动的性质命名的。
研究表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
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活动为中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并作适当分隔,如娃娃家、制作区、运动区、探索区、表演区、建构区等。
此外,为了便于幼儿在活动中随时取用材料并创造性地综合利用材料,我们还在活动室、走廊上设置了木料区、纸布区、塑料区、金属区、瓷石区、工具区等材料区,这样,幼儿取用材料就不再受区域的限制,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实践表明,幼儿从来不会考虑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是何种性质的活动,他们总是沉浸在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中。
如在一次让中班幼儿感受自己长大了的活动中,我们提供了报纸、水彩笔,建议孩子躺在报纸上,让同伴描画他的身体轮廓。
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身体轮廓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