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及课节数
一、课程设置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及课节数是由教育部门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实施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应当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等科目。
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增加或减少某些课程,但必须保证基本的学科均衡发展。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一些选修课程也被逐渐引入到中小学课程设置中。
二、课的节数
根据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的特点,课节数也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小学的课程设置较为简单,每天上课时数一般为4-6节;初中阶段开始逐渐增加,一般为6-8节;高中阶段则更加丰富,每天上课时数可以达到8-10节甚至更多。
总之,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及课节数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身心发展、社会需求等,要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和培养机会。
中小学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什么哪些
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由于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
过去,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