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
是可持续发展的古文明、现代文明文化,已经历经五千多年历史了,历史证明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按照中传统文化生活,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谐,大自然万物和谐,宇宙和谐的文化,可惜现在人们都不学不懂了,这并非耸人听闻,从学用落实
弟子规
开始,果然做到了生态不会不文明,都是现代人的良心坏了,迷信科学走入了歧途,痛苦不堪,落入欲望的深渊不可自拔,好像人生来就应该自私自利,不管别人
死活
,好像就应该去骗人获取不义之财,自己享乐。
古人告诉你不要骗自己、骗人如偏己,现在大部分人都在骗自己,因为都在骗人谋私利,追求纵欲追求刺激,把刺激纵欲当成快乐,把刺激纵欲当成幸福,所以都活的苦巴巴的,找不到真正幸福的路啊!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说了也不相信,相信的就去学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去吧,你会找到真正的幸福。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
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民族又具有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力。
第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多元性。
第三、长于积淀,注重交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中华传统文明与生态文明有什么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这个必然性,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口资源环境现实选择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需求,就是
中华传统文化
本身所蕴涵的生态文明。
选择西方传统工业文明道路,仅就生态层面讲,由于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转移不出去,本身的资源环境人口的国情又支撑不起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
这次
全球经济危机
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
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还要差很多。
所以,我认为这次危机是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西方工业文明是以无限获取利润为动力,以现代
资本主义
体系为制度,以建立在工商业和金融业上的城市为载体的文明,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
工业文明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发现了
新大陆
,开拓了殖民地,在扩大市场和原材料产地时,也把本国的阶级矛盾、经济矛盾、社会矛盾统统转移出去。
转移了几百年后,他们终于发现,什么危机都能转移,惟有环境危机转移不了,谁让大家“不幸”生活在同一个地球。
因为气候危机一来,飓风不光袭击
东南亚
,也袭击新奥尔良;海水上涨不光全淹掉南太平洋小岛,也会淹掉纽约。
而五千年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儒家
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
道家
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佛教
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中华道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
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
度是一种从容回旋的空间,度是一种进退有余的艺术,度是一种节制合适的平衡,度是一种立身达人的智慧。
概言之,“度”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
这种智慧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
比如治家之道。
朱子治家格言
从清代一直到民国都是五六岁儿童开蒙的课本。
里面教什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这样教育长大的人,有利于形成节制、有度、从容的生活态度。
当然还有剑道、酒道、弈道、医道、药道、江湖道等。
所谓道,就是精神,就是原则,就是境界。
这就不再多说了。
上连天道自然、下通人伦日用。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
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
消费主义
和虚无主义的重重迷雾。
我坚信,中华传统文明虽然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但能够进行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尤其是在生态方面,因为中华道统不仅在价值理念上以天人合一为诉求,而且具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更是深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对于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中国在短短百多年时间内从农业文明一跃而入工业文明,再由工业文明向上一越,提前跨入生态文明,是完全可能的。
因为中国已经同时具备实现这一战略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并发展生产力,国民财富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这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一个承载千年道统的政治民族最终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基础;充满生态智慧的中华道统在现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这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
因此,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人类三期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高中政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传统文化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内在联系
是一脉相承而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新。
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