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方法有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并与其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
作为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飞速发展,必须引起一场学习的革命,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学习环境,完善
教学模式
,变革评价方法。
让课堂更精彩。
2、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为一体。
正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为一体,教师使用这一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
这种整合是一种和谐,一重互动,而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
其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堂教学:
1、信息技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应该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
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
课程目标
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
3、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的更新,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又要充分体现
时代精神
和创新精神。
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
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4、
信息化时代
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
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要能准确把握,同时,要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
信息素养
,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由于信息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5、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切忌好高骛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既要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真谛。
6、说明: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
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2)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普适性,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
(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
教学目标
的学习中突显出来。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
学习动机
。
(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
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情景,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扩展资料: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
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
学习方法
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
参考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九大优化方法:
1.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
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培养。
4.情感驱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
5.情境激励: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
情境激励,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
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6.因势利导:在各学科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7.合作探究: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8.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利用网络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9.寓教于乐: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
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扩展资料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
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影像等)。
在企业、学校和其它组织中,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是一个为达成战略目标而采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构。
它包括管理和技术的成分。
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职能与信息需求、系统配置和信息流程;技术成分包括用于实现管理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标准、规则等。
由于计算机是信息管理的中心,计算机部门通常被称为“信息技术部门”。
有些公司称这个部门为“信息服务”(IS)或“管理信息服务”(MIS)。
另一些企业选择外包信息技术部门,以获得更好的效益。
参考资料
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的机会与时间需要再增加;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我约束能力需要再加强;有时信息资源过多耽误了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掩盖了其过程;有时一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被忽略了等等。
但是这并不削弱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起到的助推器的作用,并不影响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所占的主导地位。
因此,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把握好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大胆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扩展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
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
教师和学生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改的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看现在的新课改的教材和示范课你会觉得有些内容或程序总有点多此一举,但其实这都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的必需的,这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落实。
当然,这样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授原子
这节课时,由于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极其微小,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是往届授课的难点所在。
利用多媒体就显得轻松多了。
先观看“氧化汞分子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当屏幕上氧化汞分子分裂后,出现了两个更小的粒子,接着又有许多氧化汞分子分裂成许多的更小的粒子。
三、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四、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机互动优势。
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在练习巩固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做到高密度的知识训练。
扩展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参考资料: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帮助您更好地理解。
例如:学习小学数学中的对称问题。
作为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准备好有关这节课的ppt课件,每张ppt要与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步。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学习对称问题
一、初步认识
观看课件
老师可以引用”蝴蝶“这一动物引入对称课题。
(播放课件)
合作学习,探究对称图像
出示课件,让学生们比较几幅图并且进行提问,引导他们认识对称这一概念。
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记录下不懂的地方或者自己的见解。
班内交流,总结对称现象
二、动手感知
学生动手剪,老师选择对称与不对称贴在黑板上进行误区讲解。
举例剪好的对称作品:
2.将学生的作品投影到多媒体,播放,让同学们比较图案的差异。
3.老师小结:最简单的剪裁方法:对折纸剪几下就能剪出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轴
认识对称轴(举例一个或两个图形说明)
可通过幻灯片放映:
2.让学生上台画出对称轴;总结讲解。
(讲解过程中一边放映显示出答案的ppt,举例如下)
四、课堂总结:回放ppt,简要梳理,特别提到对称的特征、对称轴的辨别。
五、探索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1.布置课堂作业:画出生活中发现的3~4个对称图形
2.下节课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表扬优秀作品。
拓展资料
小学生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各环节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发挥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动性和思维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教学魅力,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稳定了有意注意,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了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参考资料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谈谈为什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
教育信息化
的必然趋势,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整合模式”将会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
从
系统论
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
校园网
和因特网(internet)等。
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五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
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
学习动机
。
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
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中,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
思维方式
,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
几乎所有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
认知心理学
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
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
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和按传统文本的线性、顺序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相比较,前者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例如:可按
教学目标
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学特征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
4.
计算机网络
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
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
人际关系
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
角色扮演
等多种不同形式。
可以说,协作式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材培养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目前围绕协作式教学策略的探索,已成为国际上计算机
网络教育
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
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
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
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与此同时,由于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材。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些基础知识
1.什么是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
教学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在教师的自身提高、教研、培训,备课、课堂教学、指导学生、与学生交流、训练与评价、中高考辅导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如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训练、探究、实践、与教师交流、综合思维能力提高、终身
学习能力
建立等方面的困难等等。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是参与整合的教师必须能够准确把握学科脉络。
2.整合都需要做哪些事情?
整合首先需要高素质学科教师、教育专家、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参与整合过程。
整合的基础是建设必要的、经济合理的信息化环境;建设能够用于改善教与学过程和方式,解决教学困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资源及软件;建设系统的教师
培训体系
及有效的应用保障体系等。
3.整合要搞清楚哪些问题?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作,必须搞清楚以下各类问题。
(1)新课改方面问题
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到底改什么?课程标准与教材是什么关系?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是不是有了教材就够了,如不是,还有哪些工作要做?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如何安排合适的教与学过程?什么样的教与学过程是合理的、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在完成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教与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手段可能存在的困难有哪些?应该如何寻找各种各样的困难?
(2)教师队伍建设、教与学模式方面问题
在职教师最缺的能力和素质是什么?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教师培训到底培训什么?现代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在职教师的培养主要应该围绕着哪些方面开展,可能的方式有哪些?科研应该如何拉动教师能力提高以及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最有效的教师培训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培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获得各种信息、提高综合素质并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等,那么,如何做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呢?不同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哪些类型?哪些内容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3)整合模式方面问题
信息化手段可能营造的教与学环境有哪些类?不同信息化环境中可能的教与学模式有哪些?信息化环境下各学科的教与学过程、各种可能的困难类型及解决方式有哪些?如何开展教学软件及资源的设计?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教研及教师培训方式有哪些?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方式有哪些?信息化环境下优秀教学模式传承方式有哪些?如何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学、交流、指导及答疑,有哪些模式?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型、协作型、探究型学习模式有哪些?面向专题的学生、教师、社会互动网站模式应该如何建设?主要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学科网络课模式有哪些?什么情况下适合选择网络课?如何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训练、测评、评价?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对中考、高考?教学资源建设方法有哪些?应该如何建设学科、学校及区域性资源?如何开展专题性学习网站建设?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究竟能够为教学起到哪些做用?在开展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步骤等?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
1.整合的基本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紧紧围绕着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这个中心目标开展研究工作,应以教与学的过程为主线。
整合应从教与学过程入手开展研究与应用工作,要面向教与学过程系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教与学过程;传统教学手段在完成教学目标时不同教学步骤中存在的困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解决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结果什么样、如何应用等。
2.整合应从寻找教与学困难、规范教与学过程入手。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应从教学过程入手开展工作,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始,系统分析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困难、信息获取渠道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当中可能的困难等。
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定位方面存在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象。
教育的本质是将有能力人的能力让被培养者具备,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有能力的人,学生是向着他认为值得并且能够成为的人努力。
因此,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能力,而知识是能力中所涵盖的基本规律、方法、基本概念等,将知识体系化组织在一起,按照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学生可能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学,也很难有兴趣。
教师素质方面,在学科能力、知识面、亲和力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问题。
在学科能力方面,对知识的内在体系、来龙去脉、分类、解决问题的规律等方面可能缺乏总体思路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之间在学科能力上的差距不是体现在教材的内容会不会上,主要差别体现在能否动态安排合适的教与学过程上,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能否总体把握学科,对教学内容能否横向、纵向缕清等方面。
一个好的教师,假如没有固定的教材,照样也可以培养出好的学生来,主要的原因是他有基本的学科能力。
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因子,亲和力相当于0-1之间的一个系数,教学效果是教学能力同亲和力交在一起的结果。
教学方式与过程方面的问题,缺乏来龙去脉,缺乏逻辑性,即为什么;缺乏系统、连续、变化、多学科交叉的思想;教学过程不够合理,存在一言堂现象
教学手段方面可能的问题:缺乏必要的环境;缺乏必要的设备;缺乏可用的教学资源。
3.整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
整合要在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与学上比较明显的优势包括: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正常、虚拟、模拟性、实时性、丰富性、动态记录性、快速传播性、零距离性、过程展现性等,针对学科教与学的许多方面,能够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合智慧,传承优秀教师、专家的经验和方法。
4.整合应最大限度地营造必要的环境,解决教与学困难。
整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安排合适的过程,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吻合;营造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学习体系,培养科学研究、终身学习等能力;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提高教师的学科素质。
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目的是为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必要的网络化境下的资源及配套的工具软件。
整合的关键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因此,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关键问题应该包括:
(1)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系统分析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如语文学科从一个学期开学到期末都有哪些教学安排,系统分析每一次课的全过程,从中找出传统教学手段在实现新课标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2)充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针对传统教学手段在实现新课标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研究那些困难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
(3)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有可能解决的各种教学困难的不同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同特点,系统研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模式及实现途径。
系统研究学科具有全部或局部规律的学科资源制作工具;
(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充分考虑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环境及其他学科的整合;
(5)如何针对讲授、交流、实践、巩固等环节教师和学生德不同需要研究教学资源;
(6)如何兼顾多种版本教材;
(7)如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学校的不同需要研究教学资源;
(8)如何针对不同使用环境,如校园网络、电子教室、远程网络等的不同需要,研究教学资源;
(9)研究针对不同教与学过程、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对象所需要的合适的支撑软件工具。
五、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
课程整合在实施整合的时间上可分为“课前整合”、“课中整合”和“课后整合”三个阶段。
1.“课前整合”是整合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2.“课中整合”是整合的实施阶段,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后整合”是整合的扩展和深化阶段,很多工作都要在这一阶段完成。
如果限于课堂45分钟的限制,课程整合根本无法开展。
对课程整合的整体设计和评价,要突破45分钟的限制,既要着眼于课前整合和课中整合,更要在课后整合、课外整合下功夫。
六、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1.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以说教式讲授,个别辅导,个别化学习为教学策略;以集体听讲,个体作业为学习方式;以纸笔测试、口头问答计算机测试为教学评价:教师角色是知识施与者、活动组织者、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者或选择者、辅导者;学生角色是知识被灌输者,或被灌输为主、呈现出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2.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具有探索式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以问题解决式、任务驱动式,发现式、任务驱动式为主;个体作业+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测试/学生的作品,按照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为教学评价;教师角色是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知识、施与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组织者;学生角色是学习主动参与者。
七、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
1.信息素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高效有效地获取信息;能够成功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独立学习能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相关的信息;能欣赏文学作品和其它对信息创造性的表达;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优秀。
3.社会责任:具有信息素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投入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
八、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基于信息素养的综合能力培养模式
该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a 定义信息需要b 利用搜索策略c 查找资源d 访问及领会信息e 解释信息f 对信息进行交流g 评估产品和过程),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a 信息能力b 思维能力c 认识论d 实践能力)。
2.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多重智能(a 语言智能b 逻辑数学智能c 空间智能 d 身体运动智能e 音乐智能 f 人际关系智能 g 自我认识智能)。
我们要注意没有一种技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和所有的课程。
对于教师来说,他不能假定所有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或强迫学生适用一种教学传递方式。
所选择的技术应该也能支持学生之间分享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支持预期的学习结果。
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将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3.基于问题的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创新人才的素质包括a 创新思维(常规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b 创新人格(自主意识、合作精神) c 创新技能。
学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
对所有年级和不同能力来讲,技术都是一个创造性的媒介。
创造力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要想实现有质量的学习,创造力和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问题解决法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为教学特别是科学教学的有效模式。
然而,目前对问题解决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体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活动,从而就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实际上,问题解决是一个包含了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
从学习解决老问题开始,独立地解决新问题,进一步解决疑难题,进而能够发现新问题,尝试去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谈谈为什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
传统教学一切都由教师决定。
教师依据书本、用自身的言语和板书进行课堂讲解,即所谓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无论从教学内容、策略,还是教学方法、步骤,甚至习题都是老师事先安排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处于被灌输的状态。
“传统”是因为这些都是教师从事教学最基本、不可或缺的手段,并且都是经历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手段。
但要透彻地讲清楚某个设备或工艺流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费力,学生理解困难,于是就采用教具模型和挂图,然而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其原因如下。
1.教具模型具有滞后性。
教具一旦制成,再次修改,都需要一定的制作周期。
2.挂图或教学模型只能反映静态的状况,不能反映其运动过程,给学生展示的效果仍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
3.教学过程中如果要同时使用多个教学用具,或从多张幻灯片、投影片中挑选一张用于显示,就会显得很忙乱。
因此,在保留“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融入现代的教学技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对教育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现代教学,仍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师、学生、媒体、知识的有机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育理念是“双主”(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模式,注重人、机、知识的相融与和谐,倡导传统教学技术与现代教学技术相融合、共发挥的作用。
这种模式既重视教学设计与过程,又重视教学效果与质量、知识与能力双重功效的获得。
现代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某些不足,它不仅继续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而且也重视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强调教师、学生、知识、媒体技术四种元素之间的互动。
1.教师、学生与媒体技术的关系。
无论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传统教学,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即使媒体技术再先进,课件再精美生动,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媒体技术永远不能掩盖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激情的讲解,像传统教法一样言传身教、黑板板书,适当利用媒体技术实现师生之间更为亲密、和谐的交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师如果过分关注媒体效果,忘记了教师主导地位,就会出现师生双向交流渠道不畅,教学亲和力低下的现象。
老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尽量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
教育行为是为了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塑造,学生是教育行为的最终目的,无论媒体技术多完美,其从属地位也不能居于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之上。
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和谐发展的宏观目标,决不能被现代教育技术左右。
2.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法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完全排斥传统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融合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挂图等,即使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声音效果,但也是冷冰冰的机器声音,不能替代教师独特的言传身教。
3.教学课件、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学课件是对教学内容的详细、生动的阐述与解释。
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中心,尽可能少在教学课件中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动听的音乐,否则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教学课件还要与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新的培养目标包容了原有目标的教育功能,并且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各有千秋,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就是好的手段。
如何真正发挥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使先进的教育技术切实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工具,更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教师准确的言语、丰富的表情、恰当的手势和漂亮的板书,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是现代技术手段难以达到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功能,如直观化、模拟化、交互性和强大迅速的计算功能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因此这两种方式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厚此薄彼都是片面的。
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合理把握不同教学手段与方法之间的关系,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中。
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凸现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语文教学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应用到阅读和写作当中,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它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
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既能促进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
(一)、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
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
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同时,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文本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
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
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对网络快速浏览,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以节省时间等等。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
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
以往阅读教学采用的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
线性结构限制了人的思考能力、自由联想和想像能力的发挥。
而多媒体和网络阅读材料是呈网状的,它们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张扬个性,加快个体进入文本获取知识的速度。
(三)、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
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一)、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
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
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像,可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
如指导学生写作初中生活二、三事时,将摄录的拔河比赛和劳动基地劳动竞赛情况播放,录像显示的沸腾场面一下子扣动了学生的心弦。
镜头中学生不仅看到别人的形象,也看到自己的表情、动作,还能看到参赛时所忽略的情景。
慢放比赛高潮阶段,启示学生捕捉精彩的细节,学生情绪得以充分调动,情动而辞发,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利用多媒体上丰富的资源,可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同一主题写作素材的积累,尤其是时间及条件上不能带领学生去参观,学生无法亲临其境的情境。
美伊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指导时事作文给布什总统的一封信一题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事件的文字、图像,视频信息等,尤其关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节目“面对面”“直通巴格达”“东方时空”。
通过收集、归类、交流、分析、综合,学生对战争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了解目睹了战争的灾害,对作战双方人民的不幸耳闻目睹了,心中便有话可说了。
利用多媒体,可动用图像,创设情境,可运用音响,渲染情境,也可运用动画,展现情境。
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写作素材便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为创建理想的写作数学环境提供保障。
(二)、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
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由于多媒体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有的对“成因”感兴趣,有的对“比较”感兴趣,根据兴趣展开网上的丰富的收集,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又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有了观察兴趣,再指导学生制定观察的计划,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一)、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
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
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
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
如保护有益的动物,让学生观看动物在森林中嬉戏的场景,一只只可爱的动物在画面中奔跑,这一段录象的播放就是要渲染一种大自然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身临其景,感受动物给大自然带来的欢乐。
学生心情非常兴奋,纷纷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
再让学生观看动物们受到虐杀的图片,利用图片的效果震撼他们的心灵,学生情感感染下,“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在听、说、问、议、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水到渠成地开动脑筋,学生的创新精神便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活动而不断的发展。
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文本进行适当补充,创设有效的情景,让学生会说能说。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
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
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
因此,教师根据材料所设定的话题,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场景,解决好学生“怎样说”的问题,学生在情景中,围绕话题,人人参与,进行同桌、小组、全班等多向交流,就能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技能技巧。
通过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的整合,营造了良好的口语交际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了学生的参与精神的培养,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综合性学习”,其要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
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一)、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例如,在学习了蒲松龄的狼以后,开展关于“狼”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时,将学习内容化为若个问题,进行探索。
你掌握了多少含有“狼”的成语,你能分析这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吗?你会讲一、二个有关狼的故事吗?你是从哪里看(听)来的故事?你认为故事中的狼,是个什么形象?你能用你所搜集到的关于“狼”的成语或俗语,写一段表现“狼”的委屈、或人类贪婪的文字吗?你在母狼的智慧一文中了解到与你思想深处的“狼”有什么不同的东西吗?屠户刀下的“狼”与猎人枪口下的“狼”的命运都是死亡,你对它们的感情一样吗?请你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说说你是“杀狼”的“聪明猎手”,还是“护狼”的“使者”。
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你的观点。
通过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狼这种动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唤醒少年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动物,珍爱生命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所在。
如果脱离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决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二)、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例如,我们结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学习,适时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动题目:抒情入画――自题自画写幽情说明。
每人各画一张承天寺夜游图;交换所画夜游图,人各一张;根据所持创意不同的图画,在课文中找寻最恰当的词句,题写于画面上(不限一句);共同欣赏比较,鉴赏画题是否相符,观摩切磋。
该活动的实施,充分利用了所学成果。
要在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生活中旅游知识,还要有比较熟练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才能搞好这项活动。
活动本身就融合了知识性、文学性。
达到了信息素养与文学素养的培养效果。
总之,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做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自觉地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灵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06月。
2胡来林主编,现代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08月。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09月。
4罗明东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5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浅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
所谓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
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的实践工具。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去探索研究。
2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乐之”无疑指的是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推动力。
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辅助以卡片挂图等,以静态为主,学生感到枯燥、单调、乏味。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图文并茂,声情并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直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变静为动,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让学生摸一摸圆形学具(钮扣、圆形纸片、硬币等)的表面,初步感知圆的面积。
再演示课件:在一块绿色草地中央的树桩上拴着一只小羊,绳长2米。
教师提出问题:小羊最多能吃掉草地上多少平方米的草?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小羊沿树桩走一圈,闪烁圆形的绿色部分。
这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要使小羊吃掉的草地上的草的面积多一些,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动有趣的演示,不仅使学生获得圆面积的丰富表象,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找到了圆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突破课堂教学难点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而这对矛盾在概念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
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逐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如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教学难点是理解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这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是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
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Flash小动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同时转动。
学生观察:分针走一大格,时针走了几小格。
多媒体的反复演示,帮助学生找到了时与分的关系,原来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了60小格,也就是1时=60分,将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形象与抽象的统一。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繁琐为本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隐退认知对象中繁琐的非本质的属性,使对象本质的属性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红色亮点,闪烁数秒后,由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
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角。
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屏幕:两条射线匀速延伸。
角的大小有变化吗?学生思考后会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使认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但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适时适宜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到时机适宜,内容适当,恰到好处。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否则,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注意师生互动操作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
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手段,而不应该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教师在演示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不能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要注意形象和抽象的统一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在直观中形象思维的机会相对增多,但如果在教学中仅满足单纯感知直观形象,而没有抽象思维,就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及时引发抽象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空前的改革和创新机会,在教学效果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