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区别,怎样理解?
一、内涵不同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学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指导范围不同
1、课程计划一般是宏观上的指导。
2、而课程标准是对某一具有学科的指导。
三、功能不同
1、课程计划
包括三点:一是;规定课程设置。
二是;规定课程的顺序。
三是;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
四是;规定学年编制和每周每日的活动总量。
2、课程标准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主题课程和主体读本的区别和联系
1、主体读本是为了教授主题课程编制的教材。
2、主题课程指的是编制实施的课程计划。
3、二者的联系为主体读本是主题课程实施的媒介。
简述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方案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三者关系见图中表格
拓展资料: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Currere”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